1.如何看物价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供给冲击导致滞胀
3.简要说明总供给曲线中价格影响经济总产出的机制
4.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如何导致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5.总需求与总供给对短期宏观调控的影响
6.宏观经济学中长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怎样变化?
如下图所示:
投入品价格上涨,厂商生产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产量减少, AS左移,导致价格P上升,产量Q下降。物价水平上升,收入会再分配,生产性的企业会收益,投入会增大,而以投入为主的企业会因为成本上升利润受损,产品价格会因此上升,消费者利益会受损。长期看,可以点出可能出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
如何看物价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受到原材料价格(比如石油)上升的不利的供给冲击时,物价上涨的同时,伴随着失业增加。会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产品定价上升挤出了需求,导致实际的产量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
这里,实际工资下降,最终导致实际购买力整体下降,没有了需求,厂商当然不会增加产量了
短期的供给冲击导致供给曲线一次性左移,价格水平立刻上涨,就业量和产量立刻下降。而长期来看,因为产量降低,偏离充分就业产量,会使工人名义工资不断下调,直到产量不在偏离,达到充分就业。在这个过程中,名义工资下降,到充分就业点时,价格不变,所以,工人实际工资下降。至此,供给冲击的影响全部转嫁到工人身上。
在adas模型中,需求的冲击,包括货币政策的冲击和财政政策的两种冲击。定,冲击前都为充分就业。
货币政策冲击带来的短期影响是产量增加,就业增加,然而,随着物价上涨,会使产量再逐渐减少,直到原来货币政策之前的充分就业的产量点。?长期来看,并不增加产量,反而会使物价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冲击带来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和货币政策是一样的。都引发了一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举个例子,可能就更好理解了。从整体将,需求冲击是一个封闭环境里,本来很好的经济体,但是统治者雄心勃勃,想使经济更好。方法是印钞或者财政。而两者从长远来看,效果都是恰恰相反。而供给冲击相当于,一个封闭环境里。原来很好的经济体,突然收到外部的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外部影响是干什么的呢,肯定是来赚钱的。必然,这个经济体要有资金外流。长远来看,这种影响竟然完全被转嫁到了工人身上。
供给冲击导致滞胀
: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可以把图画出来。然后说明投入品价格上涨,厂商生产成本上升,利润减少,产量减少, AS左移,导致价格P上升,产量Q下降;
2 进一步分析会得出影响宏观经济机制结果会出现,物价水平上升,收入会再分配,生产性的企业会收益,投入会增大,而以投入为主的企业会因为成本上升利润受损,产品价格会因此上升,消费者利益会受损。长期看,可以点出可能出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阐述其影响结果。
3 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讨论,并简要提出对策。如国际石油价格,铁矿石价格,铝,锌等金属投入价格居高不下,我国大量进口外汇损失,以及国内此行业物价上升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此行业企业过度投资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以及收入再分配,消费者不同企业得失分析,最后点出国家宏观调空,尤其中国人民银行应取的政策,如提高行业利率,提高准备金,窗口指导等最近央行所正取的措施。
评价:今年以来物价上涨,此题考察物价上升对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暗含了央行应该取的策略和研究重点问题,中国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热点中的热点。
简要说明总供给曲线中价格影响经济总产出的机制
供给冲击导致滞胀
、总需求引致的滞胀
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上移动,但由于总供给没变,从而供给不足。这样,价格水平上升,实际工资减少,厂商增加产量,实现了短期均衡,这时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上升。但是这并不是长期均衡,实际价格水平大于原来预期的价格水平,工人就会修正自己的预期,使预期价格上升,总供给曲线向上方移动,直至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相交决定的国民收入为最初为止。但这时,价格水平与名义工资水平都上升了。就是由于总需求增加而引起的滞胀。
使总需求增加的原因是很多的,但最主要的是所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这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扩张性政策会在引起通货膨胀的同时使产量和就业增加。但是,在长期中,这种政策会在使通货膨胀加剧的同时,又使产量与就业减少。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把滞胀的产生归咎于凯恩斯主义刺激总需求的扩张性政策。这也正是滞胀严重的70年代,凯恩斯主义受到各方面抨击的原因所在。
2、总供给引致的滞胀
从总供给方面来看,成本的增加也会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引起滞胀。影响总供给的因素很多,因此造成这种滞胀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例如,70年代初期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提高了原料的价格, 就引起了总供给引致的滞胀。同样,由于厂商垄断价格上升也会引起这种滞胀。这就是所说的“操纵价格”引致的滞胀。
3、总需求与总供给共同引致的滞胀
当总供给引致滞胀时,如果取扩张性政策来对付这种滞胀,那么,就会由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经济中一个滞胀的过程。为了实现充分就业而取的扩张性政策最终造成了经济的停滞。由总供给方面的因素(工资上升,石油价格上升等)所引起的短期滞胀只是在扩张性政策的引致之下才成为长期滞胀与波动。所以,造成滞胀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总需求冲击和总供给冲击如何导致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答:总供给曲线是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表示经济当中的生产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一条曲线。根据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进行调整所需时间长短,总供给曲线可以分为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三种。
(1)在长期,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经济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潜在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在名义工资既定时,价格变动将引起实际工资变动,从而导致劳动市场非均衡。由于充分竞争性,非均衡将导致名义工资变动,直至重新回到位置,产出仍处于潜在产量水平上。 (2)在短期,货币工资和价格具有黏性,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社会存在过剩生产能力,当价格上涨时,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下降,生产者成本降低,会增加对劳动的需求,扩大生产,带来经济总产出水平的增加。
(3)常规情况下,货币工资的调整速度介于以上两种极端之间,此时的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价格发生变动时,一方面货币工资的调整使生产成本发生变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收入的变动,使生产者相应扩大或缩减生产,从而引起经济总产出的变动。
总需求与总供给对短期宏观调控的影响
会随机漫步,成为永久的波动。 总需求冲击如货币的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价格水平的上升导致企业利润的增加,厂商给工人多发工资,工人愿意多劳动,总产增加。 (货币扩张的长期效应)之后工人发现自己的实际工资没有提高,就不愿意多工作。产量降低,货币扩张的短期效应使价格调高,而产量不变。这是三部门的分析,四部门的话还要看汇率制度,资本开放程度而定。 总供给的冲击,如果是石油价格提高的原因造成的,导致供给后退,价格提高,而产量降低,即滞涨。 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是在于经济冲的市场出现需求和供给的缺口,导致一些经济变量对此进行偏离均衡轨迹的调整。因此,经济波动必定是由需求冲击或供给冲击引起的,但愿是经济冲击形成需求冲击还是攻击冲击,这需要进行大量的传导机制分析。目前,描述累计需求和累计供给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分析需求冲击和攻击冲击的主要模型。 需求冲击主要是来源于经济中的消费、投资和支出等行为,因此形成需求冲击的渠道较多,也存在很多著名的需求冲击音质的经济波动理论。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均认为需求冲击导致了经济波动。需求冲击产生之后,凯恩斯经济学认为经济供给想需求调节,即所谓的凯恩斯定律,这是冲击传导的基本方向,这是经济中可能存在限制的,某些市场处于废除青菜状态,经济均衡现代不是排雷托最有。新古典经济学认为,需求冲击出现以后,经济仍然将保持原有的供给水平,即所谓的萨伊定律,而是通过名义变量调整或者与其调整,将需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经济仍然可以处于市场出清从状态,仍可实现帕累托最优。 消费虽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大,但在信息完全和完全预期情形下,消费的持久收入-生命周期说并不支持消费冲击导致经济波动的观点,但如果持久收入与其发生冲击,则会导致消费路径的变化,这是形成经济波动的一种重要传导途径。 投资变量本身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因此自然将其收到的冲击作为需求冲击的重要来源。大量的乘数-加速数源流都被应用在投资波动理论上,这是经济周期理论中比较完整的一个领域。 支出行为是需求管理政策的核心,其冲击能否导致经济波动是判断财政政策是否有效的基本依据。支持行为会给经济造成影响,如的外部性作用、赤字融资方式(发行货币或举债)和税收变形性等都属于调控经济的结果。一般情况下,顺周期的支出行为被认为是经济运行的重要稳定因素。 需求冲击的另一个重要来源便是货币冲击。在经济运行中,累计货币总量明显地存在波动性,许多宏观经济理论强调价格变量调整黏性的作用;另外,新凯恩斯经济理论也认为,在非完全竞争性下价格调整障碍会放大货币冲击效果,传导机制即所谓的“累计需求外部性”;此外,Lucas提出了一种非对称信息导致名义变量错觉的名义冲击传导机制。由于货币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货币的储蓄和交易冬季等问题至今仍不清楚,目前宏观经济学中还没有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用于分析货币冲击。 供给冲击的主要来源是技术创新和体制变迁,这是目前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分析的主要问题。利用技术创新解释长期波动和增长趋势有充分理由,但解释短期经济波动尚显依据不足。发生在生产率上的随机冲击,已经成为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生产率冲击如何在传导过程中的易方达并形成经济产出的显著波动,是分析攻击冲击作用的关键。这将是我们讨论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论述的主题。 供给冲击出现后,不仅伴随着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数量调整,同时一些名义变量也将进行调整,这是攻击冲击将会进一步引发名义冲击,也会导致需求冲击。这些复合冲击的交互作用,使得经济波动产生和出现经济周期。 以上一段话是在国内几本研究经济周期的书和论文里面摘录的。由于抄来抄去,谁先写出来的已经不可考证。 大致这个意思,首先要理解,经济波动的产生的分析方法。目前一般认为是经济会自动处于均衡(凯恩斯:不均衡,或者说多重均衡),那么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经济就不会出现波动(当然也有内生波动说,但现在不算是主流)。 这个外力,就是刺激机制,这个机制被传导机制得以传导,影响到主要变量。因此这就是所谓的刺激-传导机制,在RBC里面一般叫做冲击-传播机制,因为rbc比以前的经济周期要深,除了comovement,volatility,还要研究persistent,所以很注重一个随时间的动态调整过程。 外部冲击,一定作用在供给或者需求的缺口上,才能引起经济波动。上面一段话告诉了我们这个。
宏观经济学中长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怎样变化?
总需求冲击可能导致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总供给冲击一般不是,特别是按照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和GDP的随机漫步理论来解释,总供给冲击一般是真实的原因引起的,而且没有恢复的迹象。会随机漫步,成为永久的波动。总需求冲击如货币的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价格水平的上升导致企业利润的增加,厂商给工人多发工资,工人愿意多劳动,总产增加。(货币扩张的长期效应)之后工人发现自己的实际工资没有提高,就不愿意多工作。产量降低,货币扩张的短期效应使价格调高,而产量不变。这是三部门的分析,四部门的话还要看汇率制度,资本开放程度而定。 总供给的冲击,如果是石油价格提高的原因造成的,导致供给后退,价格提高,而产量降低,即滞涨。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在短期内,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以用粘性工资理论、粘性价格理论和错觉理论来解释这一点。
总需求(英语:Aggregate demand,AD)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指一个在一指定时期及物价的经济体系(Y)内对最终物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总和。这是商品及服务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任何可能价格水平下会被消费的总量。这是当一国的库存水平是静态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需求,它也经常被称作有效需求,尽管其他时候这个术语是区别开来的。虽然这在微观经济学中分析单一物品是对的,但在宏观层面这想法并不正确。事实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是因为三个不同效应的结果:庇古效应、凯恩斯利率效应、蒙代尔-弗莱明汇率效应。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力总量。它取决于总的价格水平,并受到国内投资、净出口、开支、消费水平和货币供应等因素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指一般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石油的价格上升:根据需求定理。石油的价格上升,短期总供给上升(可以赚更多钱),总需求减少(东西贵了,少人买了),长期总供给不变(科技水平没有变化)
在短期,认为是其他条件不变,石油价格上升,需求减少。
当然也不一定,如石油与粮食一样被认为是生活必需品时,需求不变。
在长期,需求一样减少,即使石油是必需品时,(随时间变化,科技必定会开发节约能源的东西)需求减少。如科技没有进步,石油一样的必需品时,需求不变。
短期总供给,一定是增加的。
长期总供给,有两种情况,当需求减少时,出现供给过剩,供给减少。
当需求不变,供给与需求平衡。